本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秘书学专业、小学教育(中文)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2015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本课程被确立为校混合式“金课”建设重点项目;2019年9月,本课程登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同月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选课人数近万人;2020年初,本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申报课程。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一方面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学术胸襟和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化素养,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前期开展校级“金课”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本课程已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已成人文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学院范围内形成了示范效应。
谢燕红,女,教授,文学博士,曾任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专家,江苏省现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常州市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校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申报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负责人,中国大学MOOC网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选讲”主持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4项成果获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校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主持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在线开放课程、“金课”等教学建设项目7项。
幸福需要奋斗 梦想需要努力——谈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1.解读小说的主题(“自由独立的劳动之歌”),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2.通过对主人公人生经历的梳理,开展中华民族勤劳美德教育。
1、指出祥子“北漂一族”的城市梦,结合当下“北漂”热点增加代入感
五四时期至193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描写人力车夫的作品。直到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现代文学对人力车夫这一题材的开掘才达到了高峰,《骆驼祥子》以真诚的理解与同情描写了人力车夫的真实命运,塑造了祥子这一人力车夫的文学经典形象。
在农村失去土地的祥子,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来到了都市,十八岁的他想通过自己真诚的劳动来换取独立的生活,“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最后决定去拉车。带着“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的自信,祥子给自己订立了奋斗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期;又能吃苦,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标——这是自己能做的事。
祥子可谓“北漂一族”的鼻祖,只身来到大城市,有梦想有干劲有决心,能吃苦能拼搏能奋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点明“北漂一族”为梦想坚持的决心,启发学生拥抱、坚持梦想,为梦努力不退缩的斗志。
2、分析自由、独立的劳动者之歌,引导学生体会祥子的奋斗之美
在强烈的信心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并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自己的车”,对于祥子的意义是多样的:这是祥子生存的保障,是祥子独立、自由的前提,是祥子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尤其是祥子的力量、祥子的自信、祥子的尊严和价值、祥子的整个生命的象征。拉上了自己的车的祥子是愉快的、昂扬的,“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我们看到,尽管拉车是个苦力活儿,但祥子是越干越有劲,小说写到这里,基调是明朗的。
这是一首人力车之歌,人力车夫之歌,劳动者之歌,独立地自由地劳动着的祥子的人生之歌,如果没有自由和独立,祥子的劳动就是苦役而不是享受,是人生的折磨而不是人生的实现,归根结底,这是一首自由、独立的人格之歌。“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多么自由,多么自豪,多么痛快!在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写劳动者的劳动多是从政治经济的层面,从阶级对立的层面来写,所以劳动的场景多是苦难的象征,是对于人的折磨;老舍从劳动对于人的意义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劳动的美,从五四新文学到1930年代,很少有作家对劳动给予如此的赞美。教学中可从老舍对劳动的赞美,引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3、点明梦想需要“他者”助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传统美德
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当祥子钟情的妓女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对这个世界己经心无所系,他堕落成了一个懒惰、自私、有些无赖气的痞子。“北漂”梦彻底破灭。独立而自由地劳动,一个多么低限度的健康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如此轻薄。
祥子是卑微的,也是具体的,个别的,但是个别的、具体的愿望也是普遍性的表现形式。老舍是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关注中国国民性的知识分子,从祥子自由劳动梦的破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祥子的同情,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今天,我们早已超越了祥子的时空,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了充分尊重,我们该庆幸。每个人都可以为梦想而努力,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幸福需要奋斗 梦想需要努力
——谈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讲授内容: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主讲教师:谢燕红
上课日期:2019.11
课程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品评小说中祥子的性格特征。
思政育人目标:1.解读小说的主题(“自由、独立的劳动者之歌”),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道理;2.结合作品开展勤劳团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主要环节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学习目标 |
时间 |
导入新课 |
(看视频) |
回顾老舍的创作经历 |
了解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缘起 |
2分钟 |
信息交互 (情节与人物关系) |
说一说: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梳理情节。 |
参与一组的讨论 |
能理清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关系 |
4分钟 |
画一画: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祥子起起落落的一生图。 |
参与一组的活动 |
3分钟 |
讲一讲:分组展示,加深对祥子“北漂”的认识。 |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
3分钟 |
概念交互 (性格特征) |
议一议:分组讨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
参与一组的讨论 |
会评价剧中人的性格特点 |
6分钟 |
沉浸式交互 |
演一演:祥子三起三落买车失车的场景。 |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组织评议。 |
揣摩祥子的性格 特征 |
8分钟 |
挑战与提升 (勤劳团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评一评: 自由发言,关于祥子的多重解读(“勤劳、要强”)。 |
组织学生发言、小结、 评价 |
1.理解祥子形象的多面性; 2.明确小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
5分钟 |
论一论:《骆驼祥子》的“劳动者之歌”与“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
参与一组的讨论 |
5分钟 |
7分钟 |
课堂小结(学习反馈) |
结合教材的表述、课堂讨论中其他同学的观点,深入思考劳动之美、团结之力。 |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
加深对老舍创作的认识。 |
2分钟 |
座位布局:
教学活动场景:
课前预习 ●草地读书会:《骆驼祥子》文本阅读
“我”来演一演 ●小组排练:《骆驼祥子》片段
●小组讨论:《骆驼祥子》——祥子“北漂”梦想的起起落落
守护青山绿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1.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与赏析,帮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
2.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1、前现代的生态景观——引导学生从生态角度看《边城》笔下的美景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女孩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展现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和人性之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小说充满了独特的生态思想与智慧。
《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个世界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自然美。小说第二节开头写酉水沿岸的景色简直如诗如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才孕育了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书写的自然之美。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存中的正常状态。
2、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在绿水青山中长大,典型的自然之子形象。大自然赋予她的自然生命远比任何文化熏陶出来的生灵更为纯洁美好。沈从文以平实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大自然的灵性与生命意蕴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独特的美丽和清澈纯净的性格。
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欲被征服的关系,两者是能够和谐、融洽共处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这是沈从文透过《边城》想告诉读者的。教育学生对自然应该怀有崇敬之心,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3、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当代现实,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属于走向生态文明的未来的,因为它是能够勇敢担当拯救世界、重建新文明责任的新文学,是复魅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文学。通过阅读《边城》,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略)
为抗战发出怒吼的激昂乐章——读光未然诗歌《黄河大合唱》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传递的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时代最强音。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黄河大合唱》的成诗经过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前期的革命圣地延安。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2019年4月13日,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举行。
2、诗歌表现了黄河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
全诗共八个乐章,分别名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在暴风雨中搏战”的“黄河的船夫”,“在高山之巅”“ 歌颂着黄河”的“时代的歌手”,“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的“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哭诉的“失掉了丈夫”和孩子的乡村妇女,都一一登场。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从整体看,组诗《黄河大合唱》首首均以黄河为题材,紧扣“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中心主题,构成浑然一体的篇章。每个乐章起首都有一段说白,每段说白都密切联系主题,做到了层层推进、承上启下,使作品具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浑气魄。诗歌刻画了滚滚黄河的雄伟气魄,描绘了黄河儿女的优秀品质,赞扬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既有如黄河奔腾般的怒吼,也有如泣如诉的呜咽;既有对外敌欺凌、有家难回的控诉,也有团结起来、保家卫国的呼号。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用“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反问句和“风在吼,马在叫”、“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等排比句式,把中华儿女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推向高潮,把听众带入黄河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
《黄河大合唱》用感情丰富的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伟大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以及讴歌了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永不服输的必胜之心。《黄河大合唱》紧紧围绕着抗日战争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两个核心内容,以深刻的感情与丰富的艺术形象,一次次将音乐的情绪推向最高潮。《黄河大合唱》这一音乐巨作,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艺术的领域,在推动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是其他艺术作品都无法比拟和企及的。《黄河大合唱》对于弘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展现中华儿女顽强的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