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设计心理学定义、历史、应用范畴等一系列知识;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设计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设计进行分析,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意和设计改良锻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沟通力及设计创造力,可以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设计师。
02
疫情当下,人们每天关注的新闻中工业设计的产品比比皆是,小到一个医用护目镜,手持额温枪,大到病床,呼吸机都离不开设计心理学。当新闻播到因为长时佩戴护目镜而被勒出伤痕的医护人员时,每个人的心肯定都被揪了一下。同学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能不能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更加舒适的医疗用品呢?设计心理学就是一门这样的课程,锻炼的就是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的开展,就是基于对人的研究,提升同学们的共情能力,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青年人,同学们该担当怎样的使命,一个小小的设计,就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01 授课对象和内容
这门课程面向工业设计大二学生,属于专业核心课。受疫情的影响,原本计划的线下教授转为线上,这种新型的上课方式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于没有线上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利用的好可以锦上添花,利用不好课堂质量就会下降。对于平台的选择,可采用多平台联动,穿插教学。每个教学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可以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签到、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在讨论区激发学生积极发帖回帖的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钉钉视频会议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随机选人、课堂抢答等方式维持学习纪律。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课程内容的沟通,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堂课是《设计心理学》的第一堂课,第一章内容的前两个小节,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1.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同时穿插跟同学们的访谈互动来关注“疫情”期间同学们的心理变化。
02 课程导入
“疫情”期间大家对“生病”这个词都比较敏感,课程的导入就借用了一个药瓶的设计,道具是从家中随便翻出的一个药瓶,问同学们这个药瓶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每次吃药会控制不好力道多倒出来,再放回去容易污染其他的药品;有人说生病的时候力气很小但要拿起药瓶往外倒才能吃到药,鉴于同学们的问题放出了一张图片,由此可见,只要抓住了用户的心理,一个小小的工具也可以解决看似很困难的问题。
03 课程内容
1 设计心理学概念
接下来的正式课程给大家看了一类美观却不容易读出时间的钟表案例,这些产品适用于什么样的人群?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为什么这类产品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让同学们以问题为导向去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是因为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能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要,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尤其是在当下的特殊时期,人们对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产品尤为关注,像口罩和护目镜线上购物平台基本脱销,线下门店也是供不应求,但越是在这种表面的火爆现象下,就越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需求,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客观对待产品的功效。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设计中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只有通过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研究方法,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尽量避免设计时的误区,从而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还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设计需要满足目标人群的心理特征。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观点,却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疫情”当下,大家歌颂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歌颂为推动中国医疗进步和发展的专家学者,不得不承认,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当下为其作出贡献的人们,设计心理学也不例外。由此呼吁同学们要向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们学习,也许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推动一个领域,甚至一个时代的进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有社会使命感的大学生。
2 研究现状
第一位重要的人物是赫伯特·A·西蒙,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蒙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移,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使设计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开始关注设计,他在《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这本书中提到,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将设计(广义设计)当作“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接下来引出第二个重要的人物,唐纳德·诺曼。他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认知科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人类社会学、行为学的研究。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他有一套非常畅销的丛书《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这四本书让同学们可以借宅在家的时间去阅读,并完成授课平台发布的读书打卡任务,在之后会单独找一节课来进行线上的读书会分享,让同学们可以找书中一个或者两个点加以案例去为其他同学讲解。
最后要介绍的人是贾克珀·尼尔森,他是人机交互专家、网页可用性的领袖,他提出了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在手机移动端没有这么普及的时候,他的理念极大的推动了PC端界面设计的发展。
了解完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再转回到国内的研究现状上。因为设计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在2001年提出,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2004年,赵江洪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说道,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2005年以来,可用性工程和可用性测试的理论和方法随人机界面设计的发展日益普及开来,在20世纪90年代末相继在微软、IBM、联想、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推广开来,国内的学者也逐渐建立相关实验室展开各类研究。
在介绍了设计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和发展历程后,同学们对其定义的理解就变得容易许多了。在此就可以引出设计心理学的定义: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那随即就可以再进行提问,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同学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都是如何开展的吗?
3 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就像一个典型的黑箱,“黑箱”(Black box)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内部状态的系统。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可能直接观测到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仅能凭借主体的外显行为、现象来推测其心理机制,设计心理学也不例外。所以设计心理学的特点就是,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测。
接着让同学们分析了自己作为消费者购买口罩时的心理过程,接受外界“疫情”的信息(需求刺激)—听从专家建议出门佩戴口罩(认识问题)—网上搜索或是门店询问口罩(查询信息)—是否为N95口罩或者医用外科口罩,价位如何(评价选择)—付款(购买行为)—佩戴是否舒适,质量有无问题(信息反馈),这也是消费者的整个购买心理过程。只有当用户的需求与卖家(设计师)的卖点相吻合的时候才会发生购买行为,引申出用户(消费者)黑箱和设计师黑箱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研究的重点。
4 研究范畴
最后,会跟同学们介绍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我们从个体的心理行为来看,一共可以分为四块。首先是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然后是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理念等;第三块是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等;最后才是心理过程,普通心理学将其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由此可得,心理过程的发生,是主体认知内、外环境的刺激或信息,在动力系统的驱使下,受个性心理的影响而产生相应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全过程。总的来说,我们要充分了解消费者实际需要和潜在需要,并综合其特点和特征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宜程度;且用户无论在鉴赏、选择、购买和使用设计之物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04 作业交流
课程结束后,布置了一个很有趣的作业。让同学们在家观察“疫情”环境下人们使用物品的需求和习惯有哪些改变?针对这些新的需求和改变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设计方案?课后收到了一些学生很棒的想法,有人发现宅在家中跟动物相处久了玩具变得没有新意,于是设计了一款可以自主更换头部玩具的逗猫棒;还有的同学在家做家务发现洗衣粉倒出的量不好控制,于是对洗衣粉的包装进行了改良;还有同学在家上网课每次喝水都要打开盖子发明了懒人水杯……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主导学习进度和任务,学生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学习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在线上使用视频功能与大家交流,在这种居家的环境下,同学们甚至可以随手拿起家中的物品演示给大家看,这是在线下课堂中无法看到的场景,这一部分也将作为课程考评的一个重要环节。
05 总结
在这次“疫情”中,《设计心理学》这门课程以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同学们见面,却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平台,让同学们宅在家中去看,去感受,去想,去动手。在以往教师苦于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无法落回实践,而现在老师教授的每堂课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去体验。通过做菜发现厨具的问题,通过家务发现拖把的问题,通过拆卸家中的废弃家电去查找运作的原理……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锻炼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设计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溯源。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探索,对本案例有以下几个创新点总结:
①利用“宅”在家的教学环境,结合实物案例法开展教学;
②多平台联动,穿插教学,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课程内容的沟通,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③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主导学习进度和任务,学生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学习任务,分享学习成果;
④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学生最后的课程考核可以通过线上课堂考勤、线上课堂互动、线上题库和线下学习进度、线下作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
⑤融入“疫情”思政内容。
最后,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更加深入的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需求,更深刻的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学为所用,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是这一次的“疫情”,还是今后将面临的挑战,都能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