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设计:从“艺术形式及内容”、“思想情感”、“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层面挖掘思政元素。
1、通过作品引入,从作品中品读、涵咏,从作品中引入思政。
2、通过互动,在思考中学习思政。
(二)设计内容(以第四章·和谐篇(第一课时)为例)
1、和谐价值观的内涵
通过介绍“和谐”一词的来源,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化从总体上就是一种“和文化”,古代诗文、典论的内容更是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诗人心灵的和谐”以及“邦际的和谐”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2、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经典古诗文的展现,为学生展开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亲相依的和谐画卷,从中品出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感受心灵和精神与自然的默契和融合。
(1)云霞雕色,草木贲华:赏心悦目之美
赏析文学作品:
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
(2)回归本真:
人的自然之趣
赏析文学作品:
陶渊明《饮酒·其五》等
(3)情景交融:人与自然之谐
赏析王维《终南别业》、孟浩然《宿建德江》
(4)物我合一:人在自然中永恒
赏析柳宗元《渔翁》、苏轼《临江仙》
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内容】《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执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