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航院”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简介 | 研究员风采 | 思政学习 | 教学设计 | 案例分享 | 理论研究 | 学校首页 
 
案例分享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心简介 
 研究员风采 
 思政学习 
 教学设计 
 案例分享 
 理论研究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分享>>正文
外国新闻传播史
2023-08-21 15:46 张昆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审核人:   (点击: )

课程简介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类各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的目标,《外国新闻传播史》覆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三个维度,旨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历史思维、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新闻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外国新闻传播演进的脉络,了解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及新闻传播进化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新闻现象,正确地解读新闻传播理论,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以史为鉴,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塑造优良品格,从而在毕业后更好地从事新闻传播工作。

课程建设理念与举措

本课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传媒人才。
课程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国与外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中外分割的格局,注重历史的横向发展,融中外于一炉;同时将历史的视野延伸到最近的现实空间,实现了古今结合。第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研空间。本课程打破了新闻史教研局限于新闻事业史层面的弊端,而是将新闻制度、新闻观念都纳入进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新闻史教研体系。第三,改革与创新了“双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课程倡导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尊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选择地采用 “问题解决”“自主研究”和“课题参与”三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旨在实现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老师的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小课堂研究,参与教师的课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地把握新闻事业、新闻制度、新闻思想有机结合的课程特色,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的模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建设与推广应用效果

《外国新闻传播史》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被正式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2020年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汉奇评价本课程教材“纲领昭畅,取精用宏,材料也比较新颖,把中国纳入世界,尤见卓识。”原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认为,本课程“经过多年锤炼在全国新闻教育同行中独树一帜,具有示范作用”,“课程教学理念有重大突破”,“这些富有特色的创新无论对外国新闻传播史还是对新闻传播学科其他课程的建设都极有启发意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对本课程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张昆教授从事此门课程时间长,效果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全国新闻院校有很好的声誉”“课程所总结的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与外国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等理念和方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校教学顾问(督导组)对本课程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我校一门特色鲜明、在国内有着深远影响的课程。课程组负责人张昆教授学术造诣深厚,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新闻传播教育界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学者。”
近五年来,本课程针对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等专业本科生开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综合评价得分平均为94分以上,在院内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自动控制原理
下一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