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讲稿: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第八章第二节第四小点内容,这节课的主题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主要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表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根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这四个方面来逐一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什么是科学文化?什么是人文文化?所谓科学文化,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以科学观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文化。科学文化展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其中的灵魂就是科学精神,而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批判精神等构成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所谓人文文化,就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以人文观和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并在哲学上表现为人文主义的一种基本文化。人文文化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体现为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珍视与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自由、民主、开放等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追求、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如果说科学文化主要着眼于世界的实然状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人文文化则主要着眼于世界的应然状态,回答“应当”如何的问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表现。如果从历史考察来看,从人类历史的源头一直到近代初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基本上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从17世纪开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逐步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两种文化之间的裂缝也显现出来,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两种文化在总体上仍然是相协调的。所谓的两种文化分裂冲突大致在19世纪后期出现。
从人类社会的实际历史进程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作为两种视野而存在的互斥关系。1959年5月7日,英国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著名演讲报告《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他在报告中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分歧与冲突,从事科学文化的人(科学家)和从事人文文化的人(如文学家)之间,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交往,在知识、心理状态和道德方面很少有共同性。两种文化的这种分裂现象不仅表现在智力生活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家胡塞尔称之为“作为欧洲人根本的生活危机之表现的科学危机”。这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冲突在20世纪愈演愈烈,以至于在20世纪末期爆发了由“索卡尔事件”这个导火索引发的“科学大战”,这是一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大论战,大家如有兴趣可读一读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2年翻译过来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一书的详细介绍,这表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冲突已相当严峻。当然,两种文化的分裂冲突现象不仅仅限于西方,它也深深地波及20世纪的中国。从远的说,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思想界的那场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也被称为科玄论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近的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又是一个突出例子。中西方的这些大论战都深刻反映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深层次矛盾冲突。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自的独断化带来的对对方的拒绝。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来说,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都不是自足的,而是非自足的。但是,它们又都潜含着由非自足走向自足的可能。当科学文化由非自足走向自足之后,理性就隐入了独断,科学文化因此而堕落为科学主义,作为科学文化独断化的科学主义必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带来深层次的危机,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人自身的异化。当人文文化由非自足走向自足之后,价值就走向了偏执,人文文化就有可能演化为人本主义思潮。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一旦独断化,它们就无法容忍对方的存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第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根源。
1、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冲突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源。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首先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这是人的生物学意义。肉体的人要维系自己的生命过程,就必须有效地、持续地同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科学技术的方式。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乃是在肉体层面上人的自我肯定方式。因此,科学文化是与人的肉体存在是对应的。问题在于,人又不仅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或意义世界,人的存在是二重化的。人文文化就是与人的精神存在是对应的。人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构成的矛盾双方两级张力恰恰是人的存在之所以可能的绝对前提,在这一点上人的存在是与动物和所谓“上帝”的存在是根本不同的。人一旦存在,就被抛入了这种两极之间的张力之中。因此,人的这种二重化存在是两种文化分裂冲突的人类学本体论根源。
2、从学科专业发展来看,科学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冲突的重要根源。一方面,科学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将有可能切断一般公众,特别是人文学者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拉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距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恰好就是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分水岭,在这阶段物理学从之前的牛顿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通过这次革命性的飞跃,物理学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大大提高了,从而拉开了公众(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的距离。另一方面,科学的高度专门化与专业化,也有可能使科学家也不断疏远“生活世界”,走进纯粹的科学技术象牙塔,进一步切断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联。在科学远未高度专门化专业化的时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并不遥远,很多学者往往是科学家与人文学家于一身,如达芬奇、笛卡尔、莱布尼兹等。但是,随着科学的高度专门化与专业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正如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所描绘的,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只想要知道最新的成果,而不想知道创造这些成果的整个过程;只想得到知识之树所结的新果实,而不想了解整棵活生生的知识之树。殊不知没有这颗知识之树,就没有这些果实。科学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有可能将人们的视野锁定在知识之树的特定分枝的某个区域,而看不到知识之树的全貌,更看不到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养分、空气和阳光。
3、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偏执独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冲突的重要根源。如果说今天所谓的“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在17世纪已经兴起的话,那么,18世纪真正是“科学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科学的时代。这里面包含着一种鲜明的科学文化观:将科学的方法归结为实证的方法,将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科学方法看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学者却采取了与科学主义者截然相反的立场,他们强调科学与理性只不过是人类意志的工具,并无实在的意义,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情感、意志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才是人的本质。就这样,偏执独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裂对立的局面愈演愈烈,必然造成两种文化的分裂冲突。
4、从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来看,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也是导致两种文化分裂冲突的重要根源。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所产生的巨大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科学技术赢得社会的支持,同时在客观上也对狭隘的科学主义浪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带来的巨大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显然又成为人文主义者批判科学技术和科学主义强有力的证据,同时在客观上也为狭隘的人文主义浪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试想一下,为什么从17世纪以来科学主义浪潮能够一路高歌猛进?关键还是在于科学技术产生了别的文化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并且取得了别的文化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关于科学技术对近代社会所起巨大作用的生动写照。毫无疑问,没有科学技术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而没有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近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就更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表明,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的确,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应当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巨大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然而,客观地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科学技术巨大的社会功能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科学主义的盛行奠定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于是,科学主义者在突出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中唯一有价值的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就被大大贬低甚至否定了,从而导致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冲突。然而,由于对科学技术不恰当的应用等多种原因,出现了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并且可能或已经造成诸多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马克思早就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进一步加剧。由于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大大加剧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还面临着核战争、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马尔库塞指责现代科学技术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从而使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就是在这样一种批判科学技术和科学主义的声浪中兴起的,这股思潮从一开始就同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对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格格不入,奠定了与之截然对立的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基调。于是,当人文主义者以人文与非理性作为武器来对抗科学与理性的同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便进一步加深了。
第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首先我们来看看两种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我们应当消除两种文化的分裂冲突,促进其相互融合、协调发展。那么两种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何在呢?
1、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人文背景,它们是科学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离开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在内的人文背景来看待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显然是不恰当的。从科学自身发展来看,科学家需要包括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人文因素的激励,人文因素还能转化为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直接参与科学的创造活动。正如著名的科学史家梅森所说,从历史根源来看,科学有两个伟大传统:一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二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事实上,科学的进步既有其经济的和技术的根源(这就是社会的需要),又有其思想的和文化的根源。例如,近代西方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因: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生产的发展,这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给科学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二是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在内的人文背景,这给科学提供了有利于其成长的精神文化氛围。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有了人的发现,才有了世界的发现。反过来,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文化,从思想、观念和学术的角度看,人文的发展需要一个能促进其发展的良好科学文化背景,从材料、工艺和技术角度看,人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进步,从人文创造过程看,人文的发展还需要理性、逻辑、数学、实验等科学因素的参与。例如在达芬奇那里,绘画就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2、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与社会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例如中外建筑史上的一些经典之作都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达到水乳交融的体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就是著名建筑师赖特设计的精品之作,既展现了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又能把中国老子思想凝聚其中,创造出一种人、建筑及其周围山、水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一种有机的富有灵性富有美感的空间。
3、两种文化的融合还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有利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人在文化精神生活领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将有利于个人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为在科学领域学习与研究带来更多的想象力、意志力、激情、直觉与灵感;反之,具有精深的科学修养也有利于个人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文,为在人文领域学习与研究带来更多的理性、创造力、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方法。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是理性与激情、逻辑与想象、真与善、真与美的碰撞与交融,将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成果,从而真正让人们在人类文化的沃土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即现实路径。首先,“两种文化”的融合,体现在知识主体上,就是要促进科学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达到相互理解。要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看到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并努力寻找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其次,就是要通过两种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要达到两种教育的融合就要实施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通过这样全面的教育造就既有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向新的文化教育,这种文化教育注重的是人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注重的是人的生命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真正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再次,一系列学科兴起与发展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例如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通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20世纪实现了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不再是价值中立的概念,而是有价值和文化负荷的概念了。而我们中国传统医学更是很好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中医师治疗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各种情志偏好、体质特征的“人”,而不是针对所谓疾病或治病因子本身,整个诊疗过程展现了对人体生命科学规律天人相应规律的把握与人文价值追求的高度统一。
还有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表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再单纯是科学理性视野审视的对象,同时也是人文价值视野审视的对象。因此,生态伦理学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双重视野的有机统一。还有科技伦理学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当代出现的一系列高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克隆人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背后都有深层次的伦理问题,都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双重视野来加以审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而不是制造灾难。最后,倡导科学与人文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从根本原点上,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关乎人本身的,两种文化在人性层面具有共性与互补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以下一段话可视为两种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当我们从力学的抽象观点来考察的时候,宇宙可能完全是机械性的,但是,当我们从心灵的方面来看的时候,宇宙却仍然完全是精神性的。由具体而来的一条光线,物理学可以从它的遥远的发源地一直追寻到它对感光神经的效应,但是,当意识领悟到它的明亮、色彩和感受到它的美的时候,视觉的感觉及对美的认识肯定是存在着的,然而它们却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物理的。”“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科学负荷审美、伦理道德等价值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结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轮,缺失人文精神关怀,科学文化就会变成瞎子;没有科学精神的融入,人文文化就会变成瘸子。科学文化提供人文文化进步的阶梯,人文文化指引科学文化进步的方向。科学是发动机,人文是方向盘。两种文化之间只有保持“必要的张力”,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渗透、交叉和促进,才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