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的教学内容,包含引导学习(域外汉籍鉴定、域外汉籍整理)、自主实验(综合测试)的两个模块三个环节。具体内容与环节设计如下:
1.引导学习(域外汉籍鉴定)
“域外”指中国疆域之外,“汉籍”是以汉字撰写而成的典籍。因此,域外汉籍指在中国之外的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鉴于汉字由中国创造,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了光照千秋的贡献。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演变。因而,域外汉籍由汉字撰写,体现了中国精神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来说,域外汉籍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典籍。这些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文人,以及17世纪以来欧美的传教士。从主体来看,他们集中在东亚。如,《选赋抄评注解删补》(课程负责人藏本)是朝鲜半岛的文人在中国萧统编选《文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删补、注解的汉籍,其反映出中国文学对韩国的影响。第二,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比如大量现存的中国古籍的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其中,典型的文献有朝鲜本《楚辞集注》重刊中国山阳杨上林刊本(课程负责人藏本)、和刻本《王注楚辞》重刊中国王逸《楚辞章句》本(课程负责人藏本),以及朝鲜本《离骚经》抄本(课程负责人藏本)。此外,还需强调的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中国古籍为底本进行翻刻或重刻,所以其内容相同或相似。因此,此类文献亦从侧面反映中国文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三,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包括残卷)。这些本来完全属于中国的文献,但因历史原因,有的在中国已无存。其中,在中国无存的文献称为孤本,如课程负责人在韩国收集的中国古籍《字汇》。
因此,此环节将根据域外汉籍中涉及的中国孤本、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进行逐一展现,力图通过表纸纹样、线装方式、纸张、文献尺寸、序跋、字体、版式中的鱼尾、牌记、文献内容等要素来进行综合鉴定。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使学生对每种域外汉籍进行360度的旋转,全面查看文献实物,最终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
2.引导学习(域外汉籍整理)
针对不同国家的域外汉籍,将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讲授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如,就每种不同域外汉籍的整理,均包括选择底本阶段、影印阶段、校勘阶段、辑佚阶段、标点阶段、注释阶段、今译阶段。同时,在每个阶段中用虚拟仿真技术介绍各阶段涉及的基本方法。
3.实验过程(综合测试)
随机选择待鉴定、整理的域外汉籍样本,其中在引导学习环节中已出现过的样本将不再使用。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通过表纸纹样、线装方式、纸张、文献尺寸、序跋、字体、版式中的鱼尾、牌记、文献内容等要素进行鉴定。此目的在于通过域外汉籍的鉴定分析,初步推断古籍的所属国家、刊印或抄写时间,并进一步分析此域外汉籍是否为善本。其二,对古籍进行整理,让学生对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各阶段进行实践操作。其三,对古籍中的中国精神进行阐述。最终,在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之后,生成实验报告。同时,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可查阅自己的错误,并书面撰写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