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航院”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简介 | 研究员风采 | 思政学习 | 教学设计 | 案例分享 | 理论研究 | 学校首页 
 
案例分享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心简介 
 研究员风采 
 思政学习 
 教学设计 
 案例分享 
 理论研究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分享>>正文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2022-10-10 20:19 文学院 贾捷  南通大学 审核人:   (点击: )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

案例简介

本案例“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属于本科生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第十七章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历年为文学院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开设,而此类学生在毕业后多数在国内外为外国人讲授汉语,故第十七章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首先要学习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源头,以及不同文化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影响,以便于他们对将来所教授的外国学生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外文化交流中还要求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有着认同与尊崇。因此,我们需让学生知晓中国文化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元异域文化的成分,因而它特别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合力。而这种中国文化的厚度、强度和融合力在域外汉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的讲解中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本实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的教学内容,包含引导学习(域外汉籍鉴定、域外汉籍整理)、自主实验(综合测试)的两个模块三个环节。具体内容与环节设计如下:


1.引导学习(域外汉籍鉴定)

“域外”指中国疆域之外,“汉籍”是以汉字撰写而成的典籍。因此,域外汉籍指在中国之外的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鉴于汉字由中国创造,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了光照千秋的贡献。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演变。因而,域外汉籍由汉字撰写,体现了中国精神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来说,域外汉籍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典籍。这些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文人,以及17世纪以来欧美的传教士。从主体来看,他们集中在东亚。如,《选赋抄评注解删补》(课程负责人藏本)是朝鲜半岛的文人在中国萧统编选《文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删补、注解的汉籍,其反映出中国文学对韩国的影响。第二,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比如大量现存的中国古籍的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其中,典型的文献有朝鲜本《楚辞集注》重刊中国山阳杨上林刊本(课程负责人藏本)、和刻本《王注楚辞》重刊中国王逸《楚辞章句》本(课程负责人藏本),以及朝鲜本《离骚经》抄本(课程负责人藏本)。此外,还需强调的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中国古籍为底本进行翻刻或重刻,所以其内容相同或相似。因此,此类文献亦从侧面反映中国文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三,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包括残卷)。这些本来完全属于中国的文献,但因历史原因,有的在中国已无存。其中,在中国无存的文献称为孤本,如课程负责人在韩国收集的中国古籍《字汇》。


因此,此环节将根据域外汉籍中涉及的中国孤本、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进行逐一展现,力图通过表纸纹样、线装方式、纸张、文献尺寸、序跋、字体、版式中的鱼尾、牌记、文献内容等要素来进行综合鉴定。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使学生对每种域外汉籍进行360度的旋转,全面查看文献实物,最终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


2.引导学习(域外汉籍整理)

针对不同国家的域外汉籍,将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讲授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如,就每种不同域外汉籍的整理,均包括选择底本阶段、影印阶段、校勘阶段、辑佚阶段、标点阶段、注释阶段、今译阶段。同时,在每个阶段中用虚拟仿真技术介绍各阶段涉及的基本方法。

3.实验过程(综合测试)

随机选择待鉴定、整理的域外汉籍样本,其中在引导学习环节中已出现过的样本将不再使用。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通过表纸纹样、线装方式、纸张、文献尺寸、序跋、字体、版式中的鱼尾、牌记、文献内容等要素进行鉴定。此目的在于通过域外汉籍的鉴定分析,初步推断古籍的所属国家、刊印或抄写时间,并进一步分析此域外汉籍是否为善本。其二,对古籍进行整理,让学生对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各阶段进行实践操作。其三,对古籍中的中国精神进行阐述。最终,在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之后,生成实验报告。同时,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可查阅自己的错误,并书面撰写学习体会。


教学方法

1.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交互式教学法相结合。

实验设计中的两个模块三个环节基本遵循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方法,难度逐渐升级。同时,在各环节中,我们还设置了双重反馈的交互式设计,此实验反馈可及时提醒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便于全面加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直接展示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在课程中利用虚拟实验仿真技术讲授教学内容,同时配合域外汉籍实物进行说明,直观具体,便于视听与接受。


3.案例教学法与实践研究法相结合。

在虚拟仿真实验中,通过展示中国古籍、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代表文献,让学生在仔细观察、鉴定之后,对不同国家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各国的文献特点。


考核评价方式

本实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的教学内容,包含引导学习、自主实验的两个模块。其中第二个模块“自主实验”是考核评价的方式。在自主实验中,通过对域外汉籍进行鉴定、整理,以及通过细读域外汉籍阐述其中的中国精神,由此最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案例成效

(一)达成目标

1.思政目标

域外汉籍中的汉字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最好方式。通过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域外汉籍,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因此,借域外汉籍的讲授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书写在域外汉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育才、涵育文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知识目标

在中国文化通论课程中,鉴于域外汉籍极其珍贵、稀见,很少被带入课堂,以致学生无法手批目验、著录评骘。因此,考虑到此方面在教学中存在缺失,又因文献的翻阅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中的三维场景为学生直观展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对古籍鉴定形成全面的认知。


3.科研目标

本课程基于共享开发的模式,以“域外汉籍整理”为导向,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不同学生对同一文献的整理与互评,提高学生古籍整理的科研能力。同时,针对域外汉籍中个别孤本的整理,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二)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学习的相关成果

因此实验课程仍在完善阶段,故目前的教学督导评价与学生评价不够集中,但仍得到了充分肯定。如,文学院范钦林教授对此种教学方法给予认可和支持。范教授认为,把域外汉籍带入课堂是非常难得之事,这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对域外汉籍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进行思考,而且也为学生研究域外汉籍打开了一扇窗。又如,学生李畅评价:“通过域外汉籍的学习,使我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也使我产生了研究域外汉籍的热情。”学生李畅在学习域外汉籍之后,由我作为指导老师获得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朝鲜王朝初期的楚辞受容”1项,并在韩国《中韩研究学刊》上发表《金时习之屈骚情结——以楚辞意象受容为中心》1篇。


教学反思

本实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满足了“中国文化通论”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并通过以德树人,最终使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传承了中国精神。同时,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与科研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此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掌握域外汉籍的定义,以及域外汉籍具体包含的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细读域外汉籍,使其准确传承中国精神。教学的难点在于了解中国古籍与域外汉籍中的和刻本、朝鲜本在装帧上的异同之处,同时以此为基础熟悉三类文献的鉴定方法,并知晓中国文学、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


今后,在实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精神——以域外汉籍为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仍需探索的问题,由此避免课程思政不走形式化。


特色与创新

(1)域外汉籍的教学价值

在古籍鉴定、整理与研究的实践教学中,本课程首次以域外汉籍为基础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将为每位学生近距离直观展示域外汉籍的不同内容、字体、纸张、装帧等,便于学生准确鉴定域外汉籍。


(2)域外汉籍的研究价值

在虚拟仿真实验中域外汉籍的整理可以培养学生研究域外汉籍的能力,也可更好的引导学生如何采用新学术方法与学术理念观照中国传统文化。


(3)文化传播学价值

域外汉籍用汉文书写,体现了中国汉字对世界文学、文化的影响。本课程是在汉文化圈背景下对域外汉籍进行展示、鉴定与整理,此研究成果可推进文化互信与繁荣,是中华文化如对外传播的有力证据。



打印    收藏
上一条:《高等数学A(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下一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