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航院”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简介 | 研究员风采 | 思政学习 | 教学设计 | 案例分享 | 理论研究 | 学校首页 
 
案例分享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心简介 
 研究员风采 
 思政学习 
 教学设计 
 案例分享 
 理论研究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分享>>正文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出真知,社会调查方法类课程的思政探索
2022-11-17 18:21 李婷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审核人:   (点击: )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本门课程是建立在实践出真知、理论结合实际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体系之上。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进一步把思政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将知识传授、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实现有专业特色的价值引领的思政工作目标。

具体来说,本门课程有以下几项培养目标,它们又与特定的思政建设目标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价值体系:

  1. 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深入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2. 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3. 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了解社会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遵循职业道德与规范;

  4. 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和领悟能力——培养开放的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思政“N种打开方式”

01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课程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将对研究方法的讲授上升到哲学认知的高度上。本门课程强调以科学方法来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而这些实际上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调查分析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毛泽东思想是紧密相关的。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断思考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研究方法体系的理解。


02

大量采用中国案例、中国故事,

努力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在讲授具体研究方法时,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费孝通的“乡村研究”、“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边燕杰针对中国社会开展的“社会关系研究”等作为案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增加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特点的兴趣,激发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好奇,有助于坚定学生们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03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密切结合,

致力培养科学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田野课堂为抓手,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在田野中体验感悟,让学生走进农村、街道和社区,通过将课堂和书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田野观察和体验,一方面锻炼了专业能力,同时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熟悉中国国情,达到知行合一,在对社会的观察中增进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04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现对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的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宗旨。除传统教师讲授外,还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贯穿始终。学生的参与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设立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课堂陈述;(2)学生轮流在课堂分享对前沿论文的阅读感想与解析;(3)分组完成一项完整的研究设计/报告并在课堂展示;(4)鼓励学生评议其他小组的研究设计/报告。

05

注重对学生道德和规范意识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强调社会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初步培养起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意识。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能源经济学》:润物细无声,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能源经济高端人才
下一条:《歌声中的党史》:把百年党史唱到学生心坎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