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3月18日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此可见,高校专业课程中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成为了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合唱课程结合艺术学生思维活跃及专业特点,将传统的合唱教学结合思政教育,通过专业教学传递给学生。
一、合唱课程中课程思政内涵的把握
合唱艺术是一种多声部组成的声乐艺术,是群体艺术形式,传播性强,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
同时合唱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二三年级都有本课程的开设。在高校的合唱教学中,教学组织者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功能的渗透和融合,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思想境界的提升。通过合唱教学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再次,合唱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合唱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
1.合唱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紧扣思政教育内容
例如以中国革命为线索逐一推进的设计,从《长征组歌》选曲到《黄河大合唱》选曲再递进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优秀合唱曲目。再如合唱课程的第一节课就从如何唱好《义勇军进行曲》开始,从专业角度讲授如何唱对、唱好国歌,从背景、词曲作家、旋律、和声、声音处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渗透教学,使得同学们通过对旋律的分析、对休止的控制等,更深层次体会作品中所带出的民族危亡的警示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抒发。
2.从专业教育出发形成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合力
以《黄河大合唱》的教学结合思政教育简单介绍如下:首先介绍《黄河大合唱》的作品背景和曲作、词作。该作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根据诗人光未然的组诗《黄河吟》进行谱曲的大型合唱作品,时间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其次,入手分析并演唱旋律,例如《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旋律的行进让学生体会到船夫和激浪险滩的搏击,反映出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精神。再如,第四乐章《黄水谣》,通过旋律和和声的变化,以及音乐织体的改变,让学生们深刻感知美好安宁的生活和侵略者践踏下的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从文字走向切身感受,升华学生们对于抗日战争历史的认知,感知中华儿女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伴随同学们的演唱,直观的感受到斗志昂扬的精神,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共鸣。由此更好的做到思政融入课堂,融入专业教育。
三、合唱课程思政建设在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的延伸
1.合唱课程在第二课堂以及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延伸
从合唱课设立以来,完成了数十场排演活动。合唱课程以课堂作为依托,成立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广泛招收全校学生,团员人次至今已经破千,在2016届团员中还有我校留学生的身影,这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和思政教育氛围。为了增加学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在第二课堂开展排练并搬上舞台。将艺术演出和专业展示作为专业课程第一课堂的延伸,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音乐会的作品挑选和演绎中,先后排演了《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多部优秀爱国作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场充满正能量和豪迈英雄气概的音乐会,不仅使得师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让正值奋斗年华的他们仿佛回到不忘初心的年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化和教育,进一步生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热血.
2.积极探索新模式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经两年时间策划,先后四届学生的努力,2019年成功举办了两场“讴歌新时代,唱响中国梦”流行合唱音乐会。音乐会选用了不同时期的经典流行作品,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入手,引起大学生的共鸣,通过流行音乐反映时代的进步,亲身感知我们国家的欣欣向荣。
依托合唱课程建立的合唱团,多年来荣获省市级各项荣誉。以反映中国梦为题材的改编合唱作品《春节序曲》、反映传统文化的原创作品《传承-又唱挂红灯》分别荣获河北省第四、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二等奖。
合唱课程一直遵循着思政进课堂,课堂内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课程中、排练中、演出中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探索让思政课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从有兴趣到有情怀的转变,唱响专业课堂和思政教育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