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面向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留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列入“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9年)建设。该课程使学生对中国的民情风习、生活习俗有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在历史纵向发展进程中理解中国民俗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中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增进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体验、调查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如在节日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中秋节月饼DIY、画月亮的故事、写家书等,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开展节日调查等活动,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生活中的传承。
(1)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生活传承,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吸引点,重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全面理解,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在跨文化交流平台上,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3)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亲身实践、体验、调查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修订教学大纲,挖掘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凝练育人元素;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由原来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开卷、调研报告多元的考核方式;用好超星平台、微信课程群,采取“翻转课堂”教学,将图片、视频、课件等在课前发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公开课教学得到报道。


参加学校组织的近20次课程思政课工作坊、交流研讨会,公开课等。发表相关教学论文《“非遗”保护理念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与应用》(第一作者)、《试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节气文化教学》(第一作者);指导1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获得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技能大赛二等奖及教案奖(2019年12月18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办)。
学生自制“九九消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