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不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作用,同时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其繁荣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本课程以专题研究方式展开,以“理论+实践”“案例+调研”“授课+研讨”的形式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一) 知识目标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阶段特点、重要政策、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二) 价值目标
从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
(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开放性视野和跨学科意识,提升学生的整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四) 思政目标
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理解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是推动各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四十余年来中国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飞跃和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程章节 |
第二讲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2学时) |
知识点 |
思政要点 |
导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
文化产业, 四十年的发展逻辑 |
了解中国国情 |
增强政治认同 |
提升文化素养 |
改革开放, 转型期的探索发展 |
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 |
世纪启航, 新时代的文化引领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
明确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坚持“双效统一” |
结语: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思政案例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带来文化上的“百花齐放”
本案例适用于文化产业、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艺术社会学等课程。
要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拨乱反正开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通过具体案例,带领学生进入“文革”结束后、国家进入新时期的社会语境,感受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音乐、影视、美术等文艺作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增强政治认同,提高文化素养。
思政案例二:双轨制阶段:文化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本案例适用于文化产业、中国政策法规等课程。
要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课程讲授中,用鲜活的案例——特别是文学院学生比较熟悉的1980-90年代作家转型、文学与影视跨界合作的例子、中国都市报发展黄金时期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进而感受到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推动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思政案例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支持和促进”到“产业振兴”再到“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案例适用于文化产业、中国政策法规等课程。
梳理近二十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在文化领域出台的系列文件,可以看出,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正在逐步走向深化,并取得了巨大效果。通过对其中几份重要的政策文件的基本解读、展示这些年相关领域的一些数据,同时适当援引一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在党和政府的宏观引领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体系下,逐步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向世界。学生也能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