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航院”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简介 | 研究员风采 | 思政学习 | 教学设计 | 案例分享 | 理论研究 | 学校首页 
 
案例分享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心简介 
 研究员风采 
 思政学习 
 教学设计 
 案例分享 
 理论研究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分享>>正文
《英语笔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3-02-27 15:42 张 强  安阳学院外语学院 审核人:   (点击: )

知识与技能目标: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英语笔译课程要求学生们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关注的不只是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还有通过文化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汉语语言的美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教育目标:通过中国翻译简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翻译的前世今生,以及翻译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在课堂材料选择方面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法等方面又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译者应具备的伦理意识及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将自己爱国热情融入翻译实践。

教学实施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

课前:本课程已列为校级精品课,并在超星学习通系统上建课,教学视频和素材完善,教学采用TBLT+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教师在线提供归化和异化翻译案例,支撑教学素材的来源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外语学科经典著作、国内外权威英文网站、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真题、安阳地方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等。学生在课下分任务进行翻译实践,提交翻译报告。

课中:教师在课前进行话题导入,随后介绍中国翻译简史,及归化和异化的文化翻译策略,学生在课上分小组分享翻译心得,教师点评。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学生作业片段,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及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采用任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感知。

1.话题导入:

通过季羡林先生对翻译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翻译的起源,介绍翻译活动的高潮时期,同时思考翻译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影响。

2.内容讲解:

通过介绍中国翻译史上的四大高潮时期,让学生理解翻译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例如,佛经翻译使得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如今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文质之争”让学生明白了翻译标准的争论自古就有,众多翻译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教训,提炼总结了“文”“质”的翻译内涵(“文”强调修辞和通顺、译文的可读性;“质”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翻译的忠实性。)“文”“质”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如:《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使得马列主义先进思想影响国人,而后才有了国人的反抗和崛起,从而成就中国成为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学们通过对翻译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结合,感悟到翻译对于中华文明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两种文化翻译策略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异化策略更能够保留原文的风土人情,而归化策略则侧重于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使学生意识到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化翻译策略的抉择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

3.课堂小组分享和讨论

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比归化和异化策略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以及对于文化传播的不同影响,根据不同的文本翻译目的,例如,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在汉译英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中文原汁原味的比喻和形象。

翻译理论补充:

归化译法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使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但在翻译过程中,却失去了了解、欣赏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意义。

异化译法能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

课后:来自2019级英本11班的同学表示,通过老师讲解的中国翻译简史及归化和异化的文化翻译策略,了解了相关翻译理论,并分享了自己对新时代译者责任的思考。本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课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节选来分析其中的文化翻译策略,思考我们如何在翻译中传承中华文明,成功将课程思政和翻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视觉战疫”——我的版画在线课程新探索
下一条:《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 第四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关闭窗口